2017年12月11日上午,由大学中文系、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、大学人文学部主办,大学出版社和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》协办的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”第四十讲在大学三教107举行。本次由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张隆溪教授主讲,中文系秦立彦老师主持,中文系张辉教授、康士林教授出席本次。
“文学经典导读”系列共有四讲,涉及多部重要文学经典作品,本次是第三讲,主要解读的是彼得·布鲁克斯(Peter Brooks)的《情节阅读》(Reading for the Plot)和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的论文《三个匣子的主题》(The Theme of the Three Caskets)。
伊始,张隆溪教授回顾了第二讲里克默德(Frank Kermode)在《结尾的意义》中谈论结尾是如何定义和完成一部作品,克默德在书中使用了著名的钟表“嘀嗒”的比喻,当“嘀”开始之后,“嗒”也紧随而至,结尾对于读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,在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布鲁克斯则对此进行了进一步探讨,他的关注点在于“嘀”—“嗒”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,布鲁克斯认为叙事学的分析模式了传统中被忽略的结构关系,但是这种分析模式也有其弊端,即不利于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运动。叙述是一种结构,而情节则填充于其中,“情节存在于所有的口头叙述和文字叙述中,叙述中至少得存在一个极小的情节,否则它将无法被人理解。”即便是《水浒传》一类的章回体小说,各个部分也有情节上的连贯性。很多时候,作品的开头早已被结尾所决定,作家提笔创作时就已经构思好了小说的结局,所以如果仅仅知道“嘀嗒”的话,将不能真正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。
接下来,张隆溪教授将话题转到了弗洛伊德。布鲁克斯谈论弗洛伊德时没有讨论“性”的相关问题,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叙述上,布鲁克斯认识到弗洛伊德的观点可以用来理解小说的叙事结构,弗洛伊德认为开头和结尾之间的关系便是死亡,“生命的全部目的便是死亡”,快乐原则和死亡愿望发展并丰富一个生命,同时也发展并丰富情节,布鲁克斯巧妙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小说的叙述和情节发展。张隆溪教授以弗洛伊德的论文《三个匣子的主题》为例,说明弗洛伊德如何对《威尼斯商人》中的“三匣选亲”和《李尔王》中三个女儿形象进行心理分析从而出人潜意识与现实的联系,并进一步谈到“三”这个数字象征在整个文学作品中的神秘性和重要性。所有的故事开头和中间的过程终会归于结尾,在早已好的结构中究竟填充进什么样的内容,这便是情节的重要性。
最后,张隆溪教授谈到,很多具体的故事情节在传说、文学作品和音乐艺术等方面都具有相通之处,作为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者,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,尝试从这些共性中发现值得研究的内容和有价值的论文方向。
张隆溪教授的引起了者广泛的思考和讨论。结束后,张隆溪教授同在座师生就“文学作品中的恋父、恋母主题”、“作品的整体性”、“《旧约》释神与弗洛伊德释梦的区别”、“故事情节的重要性”等多个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,在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和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。
延伸相关词:
陈小艺被曝姐弟恋,倒追小伙被当保姆,陆贞传奇演员表,人鱼情未了 电视剧,莫小棋三级,保拉的诱惑,李慧珍老公,luciano rivarola,如意剧情介绍电视猫,电视剧当狗爱上猫